政府部门负责人解读报告:马列主义中国化新理念
独往独来网
2025-04-05 13:41:09
甚至在你睡覺時聽覺依然接受外界刺激,所以煙霧探測器才使用聲音作為警報提醒。
這次,是一位來自摩洛哥的太太:法蒂瑪。以為是個威重難侵的男性大殿,沒想,這麼輕易就叩關而入,我和法蒂瑪眼神交會,都是一副心中雀躍又怕冒犯神聖殿堂的驚喜模樣。
溫布頓公園有著開闊的綠地,還有個游著許多白色天鵝的大湖,在那裡讀《古蘭經》,意境很美。我連那是什麼樣的活動都沒問,搖頭晃腦著允諾,便匆匆離去。「妳不做晌禮嗎?」 整個禮拜殿,唯一的一個人,原本靜靜坐在禮拜殿後面邊角的椅子上,她突然站起身,喊住我。就在此時,清真寺樓下的男性禮拜殿,教長的「入拜聲」(進入正式禮拜)已經響起,於是,別說法蒂瑪正拽著我的衣袖不讓走,伊斯蘭教義也規定,如果聽到禮拜聲響起卻沒有跟著禮拜而往外走的話,是會遭罪的。亞瑟蘭與法蒂瑪在溫布頓公園清真寺二樓的首次邂逅|Photo Credit: 亞瑟蘭提供 隔天,我提早十分鐘到清真寺二樓的禮拜殿赴約,二、三樓晃了一圈,確定法蒂瑪還沒到,這才下樓,呆駐清真寺門口的小庭院,賞著玫瑰花與劍蘭,等候法蒂瑪。
半推半就,我只好跟著雖然拄拐杖可身手十分矯健、很快拖來椅子準備入拜的法蒂瑪,在她的眼神示意下,站到她的椅子旁邊,做起第二次的晌禮。「這裡的《古蘭經》那麼多,你們自己進來找吧。在Dcard,不只全站有熱門榜,個別看版也有熱門榜。
平台流量驚人,使用者拜訪頻率高。問題三:我不是專業寫手,文章有機會上Dcard熱門榜嗎? 有。曾經有一次被介紹後,兩天內增加3000個IG的追蹤者,剩下的幾次,則是平均每次增加300人到500人左右。技巧三:選擇流量高的戰場 綜觀Dcard的即時熱門看版,工作版最適合貼知識文章。
我的計劃是:6月5日晚上先在IG貼文試水溫,如果效果好,6月6日當天就會發Dcard。當然,你在文章表達你現實的身分,對增加公信力也很有幫助。
以我的帳號來說,文章在熱門榜上消失前的最後幾個小時,平均一個小時可以多為我的IG帶來100多個追蹤者,你會真心希望他能夠一直維持在那個熱門的地方不要下來。可以用來: 展示身分 累積粉絲 方便粉絲看到過往的文章 作者提供 我在Dcard的卡稱 這不但可以增加文章的公信力,非常有助於累積流量和互動。雖然效果應該很有限,但多少能增加衝上熱門的機率。技巧四:勝者全拿,一定要先搶下全版第一 在Dcard看文章,如果選擇依熱門度排序,文章就會從最熱門排到最不熱門。
簡單來說,如果你的目標受眾是學生,你想吸引的人幾乎全部都在上面。Dcard的熱門榜,在文章發表後的36小時內,人人有機會上。就算你不是知名寫手,如果你的寫的內容,比同一天其他的作品更優秀,更有互動率,你就很有機會衝上熱門。統計下來發現6月6日是最多大專院校畢業典禮的日子。
所以不用擔心有萬年霸佔版位的熱門貼文。作者截圖 文章當天的全站熱門度第 3,只輸市長罷免新聞及香蕉哥哥 我的兩篇貼文,都成功登上全站熱門文章。
在此我得特別強調,優質的內容,才是所有技巧當中最重要的核心。技巧一:向趨勢話題靠攏 我的目標是抓準六月的畢業季。
第一篇登上全站熱門第三,第二篇登上全站熱門第15。有互動的文章會更有可看性,也更容易吸引受眾,是一個累積流量的技巧。作者提供 我在我的IG限動和粉絲尋問畢典時間 技巧二:選擇成效最好的內容 6月5日在IG貼出來的內容,成效非常卓越。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技巧五:流量的高峰期是晚上,但我建議你早上貼文 以學生的作息來看,當然晚上是流量高峰期。但為何要早上貼文?原因有兩個: 以文章36個小時的存續時間來看,要在早上貼文,才不會讓文章存續的36個小時內,遇到兩個半夜睡覺時間,讓有效曝光時間縮短。反過來說,要是運氣好文章上了熱門,能夠享受兩個晚上時段的流量高峰期,流量效果會超級顯著。
但六月這麼長,哪一天發文最好? 我的方法是:發IG限時動態和粉絲調查。而且是Dcard前二十大熱門看板。
本篇我會介紹Dcard的平台特性,以及我如何用的八個行銷技巧,達成上述成果。文章數和流量通常是成正比的,所以想必流量頗高。
所以一定要先在張貼文章的版搶下互動第一,至少先拿下該版的熱門榜,搶下該版的流量。技巧六:自己要想辦法導流 無論是自媒體、相關的社團、頻道、帳號都好,進行相關的宣傳,邀請大家去互動吧。
很多人進站,會優先看全站最熱門的文章,這就像是上了Line Today新聞或者是Yahoo!首頁,就有流量的保證。我覺得這篇十分值得當作我Dcard的處女秀。作者提供 除了IG的成果,我也在Dcard創下: 1347個粉絲追蹤 10000+個按讚與留言 14000+文章收藏數它長年名列大英博物館最熱門的文物,為博物館賺來大筆大筆鈔票和歷史地位,無論埃及政府如何抗議要求歸還,館方董事會能裝死是裝死。
發源自公元前3200年的埃及聖書體(也就是我們電影中常見的埃及象形文字)早在4世紀左右便失傳,出土之際早已沒有任何人能夠判讀。從11000年前猶太曠野中的一塊性向模糊的雕刻石碑「The Ain Sakhri Lovers」開始,訪客可以一路觀賞綴有男性性愛場景的古羅馬銀質水杯「The Warren Cup」、馬雅廟宇中雌雄同體的神明「A Maya Ruler」、曾被19世紀初著名女同志情侶「Ladies of Llangollen」[註2]所收藏的瓷器組等相關文物。
這個導覽可以追溯回博物館於2013年出版的書籍《同性戀小史(A Little Gay History: Desire and Diversity Across the World)》,策展人精選了四十多件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談談背後的性別議題。羅賽塔石碑,大家耳熟能詳依稀在歷史課本瞄過幾眼,但從沒搞清楚是什麼的文物。
這個訊息發布後一陣譁然,肯定很多人都摸不著頭緒,究竟這個石碑是什麼來頭?怎麼會和LGBTQ+議題產生關聯?而大英博物館的LGBTQ+導覽又到底是什麼玩意?怎麼會有如此導覽在博物館之中? 隨著漫長的人龍往內走,穿越富麗的川堂進入通透的中庭,順著左邊繞,遠遠就能瞧到一群觀光客熱切地圍繞著顆灰撲撲的大石頭猛按快門。這塊托勒密王朝(希臘化時代)所製作的石碑內容極其無聊,僅是稅收相關的官方宣告,但它最特別的,就是用了古希臘語、埃及草書體,以及埃及聖書體三種語言撰寫而成。
應該是能與前兩位學者並列的功勳,然而William John Bankes先是因同性戀性傾向被家族放逐,1841年再度因和一名士兵在Green Park中做愛,以「不自然的罪行」受到法庭指控。因此當石碑被挖掘出來並被帶回英國後,全歐洲的埃及學學者瘋狂投入碑文的轉譯,過程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國學者Thomas Young發現反覆出現的文字代表了國王「托勒密」,而法國學者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最後成功解碼碑文,並撰寫《古埃及象形文字體系概論》等專書後,人們終於能夠重新閱讀古埃及聖書體了。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幾千年的石碑,和LGBTQ+有什麼關聯? 兩位學者的研究構成了如今人們對於羅賽塔石碑與古埃及文字的印象,所有的導覽員來到羅石碑之前都不免提及他們的貢獻,但是在這背後,其實有個悲情故事。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志工導覽團隊負責人Stuart Frost認為,雖然LGBTQ+族群在歷史上存在已久、也有多樣的藝術形式在頌揚該族群的生活,但卻罕見於主流論述,如今透過不同的角度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能夠幫助人們以嶄新方式重新觀看歷史,而羅塞塔石碑也將在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後,成為LGBTQ+導覽路線的新成員。
當時的英國社會對於男同性戀極度不友善,更甚會將其處以絞刑,Bankes只得慌慌忙忙地流亡海外,並於1855年死於威尼斯。他和詩人拜倫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時的老友,拜倫曾形容他才華洋溢且幽默,更暱稱他為「惡作劇之父」。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從2015年開始,定期於館內舉辦LGBTQ+導覽。除了幹壞事,Bankes也著迷於藝術品與埃及文物,他不僅豪擲千金搜羅以妝點宅邸Kingston Lacy,也耗費心血破譯羅賽塔石碑,大英博物館認為,Bankes是當時首位提出「三種不同語言的文字都是為了訴說相同事件」的人,而他也提供了自己收藏的埃及方尖碑,作為石碑解密的工具。
此導覽由志工Dan Vo發起,他挖掘並整理館藏的脈絡,以獨特的觀點重新詮釋正經八百的解說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數日前,大英博物館宣布將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加入館方的LGBTQ+導覽行程中。